小时候做过这样一道烤烧饼的智力题:有两个炉子,需要烤三张烧饼, 每张烧饼的每一面需要一分钟才能烤熟,问至少需要几分钟才能烤好这三张饼。大致想起来有三种方法来烤烧饼:
第一种方法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一面 2号饼一面
第2分钟 1号饼另一面 2号饼另一面 完成1号、2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一面
第4分钟 3号饼另一面 完成3号饼
第二种方法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一面
第2分钟 2号饼一面 1号饼另一面 完成1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一面 2号饼另一面 完成2号饼
第4分钟 3号饼另一面 完成3号饼
第三种方法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一面 2号饼另一面
第2分钟 2号饼一面 3号饼另一面 完成2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一面 1号饼另一面 完成1号、3号饼
显而易见,第三种方法最快。
仔细一想,这道题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。如果把炉子看做生产上的工位、烧饼看着是产品的话,第一种方法就好像我们之前的手工作坊生产,每个工位的工人完全独自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。第二种方法就好像我们的流水线式的生产,而第三种方法就好像我们现在流行讨论的精益生产。
我们再细化一点,生产中员工技能水平有高低,工序也有复杂和简单之分。还是对应这道题,我们设定烧饼的一面为正面、一面为反面,反面需要稍大一点的火,而恰好B炉的火比A炉的大。我们再思考一遍:
第一种方法(手工作坊式)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正面 2号饼正面
第2分钟 1号饼反面 2号饼反面 完成1号、2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正面 空闲
第4分钟 3号饼反面 空闲 完成3号饼
第二种方法(流水线式)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正面 空闲
第2分钟 2号饼正面 1号饼反面 完成1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正面 2号饼反面 完成2号饼
第4分钟 空闲 3号饼反面 完成3号饼
第三种方法(精益生产理论):
A炉 B炉 结束时
第1分钟 1号饼正面 2号饼反面
第2分钟 2号饼正面 3号饼反面 完成2号饼
第3分钟 3号饼正面 1号饼反面 完成1号、3号饼
第一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的A炉火足够完成烧饼反面的加工。对应的生产上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的水平都相对较高。而由于炉火的大小不同,加工出来的烧饼质量也各不相同。
在时间上,由于每个工位独立对应一件产品,所以产出产品是断续的而非连续的,同时在产品数小于工位数时,会造成一定的停工浪费(如第3分钟和第4分钟的B炉)。
第二种方法考虑到炉火之间的差异,设定A炉做正面、B炉做反面。第二种方式相对于第一种方式的有点在于,由于各工位只负责一个工序,产品质量相对稳定、均衡,而且由于流水线的设置,产品的产出数量是均匀稳定的。但同时也正是由于由于流水式的设置,在批次加工开始及结束时,部分工位会存在停工的浪费(如第1分钟的B炉和第4分钟的A炉)。
第三种方式吸收了第二种方式的许多优点,比如各工位只做对应的工序,同时在时间上合理安排,减少了前两种方式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停工,这样终于使得批次产品的加工完成时间有效缩短,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有效的提高了产能。
很多人片面的把精益生产理论理解为工业初期的作坊式生产(或者说单元式生产),认为大工业革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工业化生产模式又回到了作坊式生产。从这个题的第一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的比较中,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精益生产的理论并不是简单的单元式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