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惯 是一种危险的“病”!从生物学观点来看,习惯在人的适应力方面起着双重的作用,因为它们既是必要的,同时又是危险的。
因为它们必然意味着 存在某种不真实的东西—— 一个固定不变、静止不动的世界。
但同时,它们又是通常被当做 人 最有效的适应工具之一,而这又意味着 有一个变化的、动态的世界。
我们建立起习惯 是为了 在处理反复出现的情况时,
节省时间、节省努力、节省思考。
如果一个问题以同样的形式一再出现,而我们有着会自动出现的某种习惯性的应答方案,
我们当然能够节省大量的思考,不管这一问题何时出现,我们都能自如地处理。
例如,我们一旦学会骑自行车,尤其在熟练之后,我们就已经习惯了。
无论前方突然出现的小孩,还是一只篮球,我们都会下意识地作出反应。
又或,如驾车,一旦前方横穿出一只小猫(野生家猫),我们会下意识地踩刹车。
即使我们正在与同车的人在聊天,也是如此。
这样看来,习惯无非 就是 对某一反复出现的、不变的和熟悉的问题 的反应。
之所以说习惯是一种“好像”反应 (as-if reaction)—— “好像世界是静止的,常住不变的”,原因就在于此。
习惯是一种业已形成的,对某一种情况的反应或对某一问题的解答。
因为它已经形成了,它就会发展成一种惰性,抗拒变化。
习惯的存在 有可能会比毫无反应更加糟糕。 因为习惯阻止了我们,并使我们不能及时对某一新情况做出必要的新 反应。
每隔一段时间,我就会对自己的习惯 产生一种怀疑,并向自己提问:这一习惯是应该的吗?需要不需要改变它?
初中时,同学间聊天,常常用“巨”字,巨大、巨搞笑、巨好玩……
花了几个月的时间,戒除了。
后来,又是别的什么词成了口头禅,再戒。
这一戒除口头禅的习惯一直戒到20岁左右,然后快到22岁时,要上台讲课,
在教研室试讲时,一紧张“这个”“那个”多得 不得了。导师与师兄师姐们指出来了。
我在 上大班课时,有意识地抑制自己发出 这两个词的音节来!
也是成功地戒除了。之后,上讲台讲话,就很少出现这两个词了,当然,偶尔有那么一次,
因为准备不充分,则必然会出现“这个”“那个”这些词汇。
学校中的“三点一线”成为习惯后,就不停地换自修教室,今天晚上在此,明天晚上在彼。
发型与服装也是如此。
进入医院做医生,也是害怕自己因为习惯,而放弃了学习,所以,一边读医学书,一边去看《销售与市场》,看《个人电脑》杂志,看《新科技时代》,了解美国有什么新的变化 ——那时的中国,不仅 上网昂贵,电脑也极其昂贵,约相当于 普通本科生毕业后的工资的25倍,也就是说,不吃不喝25个月,才能买来一台相对来说还凑合的流行电脑。
到了企业,写报告需要经常面对电脑,最初二年,还有意识地间断使用,
避免出现办公室病—— 键盘肘、键盘腕、鼠标手、腕管综合征等。后自己购得一人体工学键盘,轻松很多。
将办公室的鼠标也设为左手,家中是右手,办公时是左手(因为数字键在右手边)
其他习惯,例如不良工作习惯,也是不断在戒除中。当然,也会不断地养成新的不良工作习惯;再戒。
引申到员工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,企业也有很多的习惯:好的习惯、不良的习惯与风气。因此,企业是需要不断变革的,不断创新的——创新不等于 “从无到有”、“惊天动地的创新”,而是踏踏实实的一些改进,并坚持精益求精就是创新了。
创新没有“大”与“小”的区别的。小的创新,同样也能积累到“质变”的大创新阶段。而企业,往往却会因为之前的成功经验,导致思维习惯的养成,而我们应该不时地将自己放到企业 之外的角度上,来思考: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还存在这样的问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