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,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:
一、 管与不管
管理,主要是通过约束和控制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。在“管”的过程中,管理者应当明确以下几点:其一,管是为了不管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,“无为即自然”、“常无为而无不为”、“不管而无不管”,这是管理者的终极追求。其二,把一件事作为一类事来管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,只有把一件事作为一类事来管,举一反三,以点带面,才能有效地解决一个层面的问题,提高管理的效率。其三,将变数转换成定数。管理的目的就是将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变数变为定数。日常工作中,我们可以看到,有的干部整日忙忙碌碌,埋头于琐事,结果是事越做越多,人越干越忙。问题在哪里呢,在于没有抓住管理工作的本质。这就如同浇树是浇树根还是浇树叶,浇树叶不仅忙,效果也不好,浇树根则就既省力又有效。管理者把握了管理工作的本质,才会自觉地注重下属思想意识的提高、制度流程的建立和队伍的培养。思想建设、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促进企业持续、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。
二、自信与自以为是
对工作,每个管理者要有必胜的信念,不自卑,相信自己的力量,这就是自信。但自信不是自以为是,自以为是就是认为自己比谁都高明,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,这就容易独断独行,孤芳自赏,搞“一言堂”,结果是孤立了自己,脱离了群众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“自以为是”往往是失败的主要原因。当年,西楚霸王项羽自仗拥兵百万,贵族出身,根本没把平民出身的刘邦看在眼里,而最终结果却是兵败乌江,演出了一场“霸王别姬”的悲剧。缺乏自信与自以为是,尽管表现形态不一样,但实质是一样的,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,缺乏自信是过低地估计了自己,自以为是则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。充满自信,但又不自以为是,就能正确处理好领导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。我们倡导民主集中制。民主集中制,在决策上就是表现为听多数人意见、与少数人商量、一个人说了算。领导的智慧是众人智慧的结晶,如果没有听多数人意见及与少数人商量的过程,一个人往往是难以作出正确决策的。管理者最大的敌人是自我,要努力克服自以为是的心态,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。
三、指挥与领导
指挥是发号施令,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让下属做正确的事。领导,顾名思义就是领路与导向,是带领、指导、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,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让下属正确地做事。前者是解决“做什么”,后者是解决“怎么做”。以乐团指挥为例,正式演出时,他在台上发号施令,而在演出之前的排练中,他更多的是具体的指导和悉心的教育。在你的悉心帮助下,下属不断取得进步,这样的领导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。
四、管理的责任与目的
不少管理工作的展开,都围绕着是否履行了管理责任,而不是考虑是否达到了管理目的,这是一个误区。围绕着责任还是目的来进行管理,工作方法是不同的,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是因为,两者的标准不一样。前者的标准是:无过就是功,因为他尽了责;而后者的标准是:无功就是过,因为做好工作不仅要尽责,更要尽心,要创新。这也就是说:思想解放一点、标准更高一点、困难想多一点、工作做细一点。优秀的领导应围绕目标而开展管理,以是否达到目标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,指导和督促下属出色地履行职责,圆满地完成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