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節 何謂PAC
一.組織系統生產力的定義為"產出與投入的比例",而在衡量生產力的指標有
1.勞動生產力 2.材料生產力 3.資本生產力 4.能源生產力 5.雜項生產力
提升上述五項生產力指標中任何一項均有助於企業生產力之提高,本系統目的即在提高勞動生產力.
二.PAC(Performance Analysis Control:績效管理)為一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有效辦法,它是一套完整的制度,包括了績效考核,人員運用,激發基層管理能力與作業員士氣等主題的探討,且具有實例証明它 成效非凡.
第2節 PAC績效計算公式
第1條:直接人員及間接人員之定義:
直接人員包括生產線之作業員,備料或預備人員(班長),修理技術員.
間接人員為除了被定義為直接人員外之所有人員.
第2條:應出勤工時=直接人員實際人數*工作時數(每天正常上班之時數)
第3條:缺勤工時=請假,曠工,未上班之直接人員之總時數.
第4條:加班工時=正常上班外,額外之上班時數×出勤加班之直接人員總人數.
第5條:實勤工時=應出勤工時-缺勤工時+加班工時
第6條:移出工時=直接人員借調至其他生產單位之時數×總借調人數
第7條:移入工時=從其他生產單位借調直接人員之時數×總借調人數
第8條:投入工時=實勤工時-移出工時+移入工時
第9條:非生產性工時:直接人員因不可抗拒之因素(附表二)而停線之工時.
非生產性工時=直接人員總數×停線總時數
第10條:作業工時:全體直接人員實際投入生產之總工時.
作業工時=投入工時-非生产性工時
第11條:標準工時:原物料經過一定的生產製程變成半成品,成品所需之時間.
產出工時:一區段時間內所產出的半成品/成品總數(不含不良品)所需的時間.
產出工時=標準工時×完成數
第12條:出勤率:直接人員每日正常上班之總時數與缺勤之總時數的比率.
出勤率=(應出勤工時-缺勤工時)÷應出勤工時
第13條:作業績效:全體直接人員實際投入生產後,與產出工時的比較.
作業績效=產出工時÷作業工時
第14條:稼動率:全體直接人員上班總時數與實際投入生產總時數的比較.
稼動率=(投入工時-除外工時)÷投入工時
第15條:總合績效:全體直接人員上班總時數與實際產出總時數的比較.
總合績效=產出工時÷投入工時
第3節 PAC報表填寫說明
第1條:PAC報表(附表一)一式四聯,第一聯生產線留存,第二聯交至IE,第三聯交生管單位,第四聯交會计單位.
第2條:PAC報表之填寫以組或线為單位,由领班填寫,组长审核,課長校閱核准.每日下班後, 詳細填寫當日生產狀況,並於隔日AM 10:00前將報表交至相關單位.
第3條:績效計算以線或組為單位,故單位名稱及單位代碼務必填寫正確.
第4條:作業編制欄:該單位每日應出勤之直接人員總數,缺勤總數,加班時數,詳細填於此欄.
第5條:移出與移入:單位內有部份或全部直接人員借至其他生產單位,或從其他生產單位借入直接人員,詳細填寫移出或移入的Code(M1:移出,M2:移入),及開始及結束的時間,並由移出及被移入單位主管簽名以示證明.
第6條:除外工時欄:當日有因不可抗拒之因素而停線時,務必詳細填寫造成停線之原因Code(附表二),起止時間,人數,並由造成停線的單位主管簽名,以示證明.
第7條:當日生產的生產工單號,產品规格/容量,生產数量,制程碼(附表三),須詳細填寫. 若當日有生產多個工單時,請務必一一填寫.
第8條:投入數:以生產線的第1個工作站當日生產量為填寫基準,若第1個工作站有數個時,則將數個工作站之生產量加總填寫.累計數是以單一工單投入生產至當日的總數.
第9條:完成數:以生產線的最後一個工作站當日生產量為填寫基準,若最後一個工作站有數個時,則將數個工作站之生產量加總填寫.累計數是以單一工單產出至當日的總數.
第10條:作業工時:當日生產某一工單產品,完成某一數量所需之工時.若當日生產數個工單,則需依各批號之產出量分配作業工時.
第11條:轉出:生產線當日所生產的半成品,成品移轉至下一個生產單位的總數及至當日同一批號已移轉之總數.
第12條:接收單位:接收上一生產單位所移轉的半成品,成品的生產單位.須填寫它的制程碼及Code.
第13條:備註說明:有異常狀況時填寫於此欄作簡略說明.
第4節 產出報表及報表功能
第1條:PAC績效彙總表:附表四.制造部主管可從此報表評核帶線幹部之能力,績效.財務部可從此報表計算生產成本.協力單位可從此報表了解那一條線需要特別輔導.高階主管可從此報表了解整個工廠甚至整個公司的經營管理績效.
第2條:非生產性工時分佈表:附表五.從此報表可了解生產線因何原因停線,損失多少成本,並追究各部門之責任歸屬.另可作為各部門管理改善之依據.
第3條:以上報表可依需求分為日報,週報,月報,季報,年報等.